1、关于事故的起因,官方有两个互相矛盾的解释。
2、第一个于1986年8月公布,完全把回事故的责任推卸给核电答站操纵员。
3、第二个则发布于1991年,该解释认为事故是由于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(RBMK)的设计缺陷导致,尤其是控制棒的设计。
(相关资料图)
4、在控制反应堆时,操纵员通过将控制棒插入反应堆来降低反应速度。
5、在RBMK反应堆的设计中,控制棒的尾端是由石墨组成,延伸部份(在尾端区域超出尾端的部份,大约是一米)中空且充满水;而控制棒的其他部份由碳化硼制成,是真正具有吸收中子能力的部分。
6、因为这种设计,当控制棒一开始插入反应堆的时候,石墨端会取代冷却剂,反而大大地增加了核分裂的反应速度,因为石墨能够吸收的中子比沸腾的轻水少。
7、因此一开始插入控制棒的前几秒钟,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反而会增加,而不是预期的降低功率。
8、反应堆操纵员对于这一特点也不知晓,且无法预见。
9、因为反应堆有巨大的体积,所以,为了降低成本,建造电厂时反应堆周围并没有建筑任何作为屏障用的安全壳。
10、这使得蒸汽爆炸造成反应堆破损后,放射性污染物得以直接进入环境之中。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看了会喜欢。
标签: